巴黎圣母院一向被视为哥特式建筑中的先锋,关于她的历史故事,撰写着一篇篇撼人心魄的史诗故事。
12世纪的上半叶,首批哥特式天主教堂纷纷涌现于法国北部地区,尤其是大巴黎和皮卡第(Picardie)地区。1163年,建筑家们开始设想在巴黎的城岛中心建造一栋更高大、更华丽、更不同凡响的教堂。
比利时美术史学家Andrew Tallon曾花三年的时间利用激光扫描仪打造出巴黎圣母院的3D模型,这是一份极其精准的建筑剖面图,其测量误差不超过3毫米。这项创举得以让历史学家可以更深入地解读巴黎圣母院,对于如今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作也将提供巨大帮助。
©Andrew Tallon
通过这份3D扫描图,Andrew Tallon指出巴黎圣母院不为人知的几点奥秘,比如,巴黎圣母院正面的众王廊,你知道吗,其实它是歪的!
正面拱门上方的众王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倾斜了约有30cm。然而这一点,人们在仰望教堂时通常发现不了,仅仅用人的肉眼是无法察觉出来的,但却被扫描记录仪探测出来了。为什么正面有倾斜而拱门以上的建筑部分会重新垂直至顶部?关于这个问题,史书档案里还没有相关的记载。Andrew Tallon认为,在13世纪,人们忽然发现了整个建筑的正面向前倾斜,而这很明显是涉及到地基的问题,所以大概有5到10年之间,当时的工程师们建筑工人们每天都在圣母院前,进行着各种测量和检查,推敲它到底会继续倾斜还是会停止。在建筑工地的初期,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,人们唯独意料不到的是,在这个完美的建筑面中会出现问题。
至于众王廊(la galerie des rois)中28位国王的身份之谜,人们从18世纪开始就在关注思考着这个问题,他们可能是《圣经》中提到的国王,也有可能是很久以前就任法兰克国王。约在13世纪下半叶时,巴黎圣母院教堂的正门曾出现过一份国王名单,当时的圣路易斯国王也名列其中。
因此人们猜测,在当时的巴黎皇宫附近的这座教堂正面出现一排众王廊的原因,或许是因为人们想要通过展示这28位君王巨人像来赞颂当时卡佩王朝的君主制度,而这种规模是史无前例的。这一创举也被后世的教堂模仿,比如兰斯大教堂,以求达到宣扬王室政权的效果。
另一个历史学家们相对关注的,是首批出现在圣母院的飞扶壁(arc-boutant),又称扶拱垛。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它用来分担拱穹的压力,抵抗侧推力。由于人站在教堂中心无法肉眼直视到原始的飞扶壁,因此记载建筑历史的文献常常否定飞扶壁的存在。但Andrew Tallon通过激光扫描仪发现,在巴黎圣母院教堂的中殿,这些飞扶壁是真实存在的。如果没有飞扶壁给予将近6吨的顶力,拱顶不可能支撑得下去。其实在建造初期,在搭建拱顶之前,教堂的中殿是由这些巨型的扶拱垛支撑着的。在这一点上,巴黎圣母院的建造显示出了当时最具革新性的建筑艺术。
几个世纪之后,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光辉逐渐暗淡,法国大革命留下的伤疤使得这座圣母院渐渐地丢失了原有的名气。直到1831年,一本小说的出现改变了它的命运……
内容来源:《Des Racines et Des Ailes-Notre-Dame au coeur de l'Histoire》